偶尔会听到音乐评论者对歌手风格的批判。如果一个歌手长时间都是那一种风格或者一个调调,往往会受到外界的诟病。周杰伦的《外婆》里曾说“没惊喜没有改变,我已经听了三年,我告诉外婆我没输不需要改变”,就是周杰伦对外界批评他风格没有创新的回应。类似的评论比比皆是。还有很多歌手受到过类似的批评。比如孙燕姿的《逆光》之后,就有这种批评的舆论。梁静茹更是惨烈。在他出了《今天情人节》的一串翻唱之后,有乐评说,每一首都很梁静茹,但遗憾的是只能是都很梁静茹。
歌手真的需要改变么?风格上,嗓音上,外型上。我不排除很多时候这种改变的欲望是歌手内生的,但如果一个歌手因为害怕外界批评其止步不前而可以做各方面的修饰,反而会丢掉自己原先已经具备的风格。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王菲。但也不是王菲那样就是好的。如果我们生在一个流行音乐匮乏的年代,可能我们喜欢多一些的风格,就势必对歌手的声音提出种种要求。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打开网络,或者走进音像店,现在有那么多的歌手,那么多的专辑,那么多的制作人。如果你喜欢什么,就请尽管挑选他们。而至于他们在曲风或音色上是否多变,那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因为你不只有这一个歌手。每个歌手都不是千手观音。如果你想听慢歌,听情歌,就去挑拣梁静茹。如果你经常走在喧闹的街上,随着节拍摇摆,那就去挑拣蔡依林甚至萧亚轩。你不可能只存着梁静茹的所有歌,然后要求她既能在你失恋时安慰你,又能在你自习室平静你,又能催你入眠,又能让你兴奋。哪种声音都不是万能的。
说到歌手的改变,有时也有很多例外。当某张专辑太好卖或者太有影响力的时候,即使你接着出张完全一样的专辑,都没有人说你不创新。当年蔡依林《看我72变》之后成功翻身,紧接着出的《城堡》可以说是第一张专辑完全的翻版。无论《爱情36计》还是《就是爱》,都能从第一张专辑找到影子。甚至连专辑的名字都那么像。但没有人批评她。但同时期的内地歌手陈琳在出了《爱就爱了》之后的《不想骗自己》,就被人说没有进步。现在也是这样。看看王若琳,我实在不知道她还可以有什么创新,一个比我小的女生,嗓音始终如40岁的中年女人。还有许巍。但人家即使一直那样子,也会有人买专辑。
© 2009 Kong-Zi.com |
2009/04/21 |
永久链接 |
3 条评论
目录: 艺术·文艺 |
标签: 艺术, 音乐